top
top
【英国牛津大学暑期学校201607】想念牛津
来源:
日期:2016-09-26
作者:
编辑:蔡晨青

敖竹梅 中文一班 20151141117

从牛津暑期项目确定下来,到实际出发,我们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辗转维也纳,终于在七月十一号深夜到达伦敦。

从希斯罗机场出来,一阵高纬度的寒意袭来。牛津助教接我们上了大巴,沿途黑漆漆一片,我们昏昏欲睡。不知从哪个时候开始,我感觉到大巴速度减缓。我睁开困乏的眼睛,发现原来已经驶入了牛津。眼前是扑面而来的恬静与惬意,道路两旁都是极浪漫的建筑。夜色温柔,路灯点点,虽然看得不真切,但莫名地感到兴奋。

到达住宿地点,助教交代了简单的注意事项。我拿到房间钥匙,打开房门的那一刻,就像是看了一部值回票价的佳片,单人宿舍,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是干净而独立的私人空间。而其中最美妙的是那一扇大窗,窗外就是一片葱茏的绿色,让人心生欢喜。

正式开始的第一天,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牛津的可爱。从住宿地到学院,沿途建筑古老,满是历史的痕迹。我们从中走过,仿佛置身城堡,在最开始,这一切对我来说,是不那么真实,仿佛是置身于电影中。街边商店,行人穿着,都显示着英伦风范。草坪广阔,碧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蓝天澄澈,每一帧都宛若画。我总是不停地张望,拍照,想要趁着夏日的长昼,将它们的美不胜收尽揽眼底。

上午,进行了简单的听力和语法测试;下午,在大教室里,气氛轻松,我们大致了解了Hertford学院的基本概况。这种享受的感觉,让我想起了木心那句“牛津的建筑个环境甚美,学生等于在教堂中上课”。

因为下午只有两个小时的课程,我们常常是在四点之后就开始了探索牛津小镇的历程。路上的行人极有礼貌,总是把Sorry挂在嘴边,看着外来游客站在路口徘徊不定时,常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这样妥帖的善意让人感动。也许是因为牛津的存在,这座小镇有了别样的气质,阶梯上,排队中,随处可见捧着书的当地人,这或许也是英国人比较博学的原因吧。

晚上,助教常常带我们去体验牛津学生的生活。尝尝当地家庭风味的“牛津蓝”冰淇淋,在The head of the river喝上一杯覆盆子饮料,聚集在学院里看一场露天的“仲夏夜之梦”,这都是很美妙的体验。

之后的日子,我们开始渐渐融入了小班规模、轻松随意的教学方式。我们也主动地在课上用英语交流。在谈到英国最近的大事件时,我们最初以为“英国脱欧”是个敏感话题,没想到学院的课程中专门给我们安排了一节课用来探讨英国脱欧问题的始末,并且,对于英国的其他热点社会问题,他们也毫不回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多角度了解到了更多,从中也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英国。

而除了每天日常的学习之外,在双休日,牛津方面和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深入了解英国。不管是伦敦一日行中久负盛名的National Gallery和满载宝藏的British Museum,还是巴斯小城中罗马浴池的氤氲雾气,这都是泰晤士河的滋养;不管是徐志摩深爱的剑桥,还是女王休憩的温莎城堡,这都暗示着一个王朝的优雅和自信;不管是生机勃勃的莎士比亚小镇,还是沉默无言的巨石阵,这都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还记得我们赶在最后两天去了牛津的图书馆。印象最深的是扑面而来的十七世纪旧书气味,好像淡淡的檀香气。旧书大多都封面破损,但却有着老而弥坚的气质。几个世纪的遗存文化,不仅是一本一本摞叠起来的厚重,连空气中都渗透着它那根深蒂固的缠绕。

而牛津的博物馆也令人印象深刻。像是大英博物馆的缩小版。一座大学居然会有为数不少的博物馆和许多珍贵的藏品,我们感到很惊讶。

短短二十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学习、生活。牛津的这份历史积淀,令人肃然起敬。国人也想追赶,却很无奈,因为时间不可追赶,不可剥夺呀。

在最后一天,导游问我们是否知道牛津名字的由来。很惭愧,我并没有去了解,于是也就认真地把这个由来记了下来。这样一段美好的回忆将常常在日后提醒我,在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汇合之处,有牛涉水而过,它叫Ox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