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法学院 陈亦可
在来到这里之前,听过太多太多关于这里的传说。小时候总想着怎么偷走魔法苹果,诸神能否捱过黄昏,而我是否能赶在北欧世界覆灭之前抵达这里。然而年纪渐长后,尽管依然怀揣着一个童话梦,但也仅止于憧憬,而每年到了寒假,也许出于动物本能而习惯性的躲避寒冷,即使过去常年生活在亚热带,仍然热衷于在寒冬奔向炽热的海岛或南半球,因而也从未将北欧列入近两年的旅行目的地。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也很幸运,获得参加学校赴北欧交流项目的资格,从准备简历、接到面试通知到奖学金名单公布的整个过程,总是不时充斥着某种不真实感,毕竟即将踏上的是心之所向的“冰与火之地”,难免期待值爆棚。
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站是芬兰。尽管旅程的第一天就由于航班延误的缘故对原本满腔的激情有了某种程度的破坏,但当飞机在一片恣意无垠的白茫茫中降落,那种激动难捱的心情,如今时隔一个多月,依然清晰可辨。也许或晴或雪,芬兰的冬天都会有让人无法抗拒的美,但我仍无法想象无雪的北欧的冬日会是怎样一副萧瑟的景象,幸运的是芬兰以银装素裹,迎接着我们满怀的期待,尽管比想象中温暖许多,和出发前几日北京凛冽的寒风相比。在赫尔辛基的一家中餐馆迎来这段旅程的第一顿晚餐之后,我们便驱车赶往芬兰南卡洛丽亚地区的中心城市拉普兰塔市,是我们进行接下来一周交流学习活动的拉普兰塔理工大学所在的城市。连日大雪,积雪被行人踩脏了,车轮碾污了,第二天又覆上一层,蓬蓬松松的的洁白像生日蛋糕外沿的奶油和糖霜,看不见底下已板结的泥泞。初到芬兰的兴奋是伴随着倒时差的疲倦一起的,在经历了最初对自己英语水平和课程互动过程的担忧之后,抱着一种忐忑的心情逐渐适应了LUT的校园生活,夹杂着对硬邦邦的面包的抱怨和对自己每天得到不同程度的思路开拓的惊喜,略有不舍地结束了短暂的上课日常。
不同于拉普兰塔的静寂之美,保留着许多老建筑的赫尔辛基流露出别样的优雅与繁华。在赫尔辛基稍做停留,我们便搭乘芬兰国铁VR的夜车前往拉普兰的首府罗瓦涅米,一觉醒来,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圣诞老人故乡便在眼前。匆匆结束了早餐,我们一行人便迫不及待地赶往圣诞老人村,然后迫不及待地选购纪念品、和圣诞老人合影、跨越北极圈、乘坐驯鹿雪橇。等到我终于不再流连于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商店,周遭的游人也渐减散去,安静地走在漫天飞雪中,沿路亮着彩灯的圣诞树,隐匿在雪地里的小音箱里流淌出欢快的圣诞歌曲,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温馨梦幻的色彩中。绕到拉普兰Kota小屋餐厅后面的空地,满目无可挑剔的白,连日来一直想扑进这一地柔软的冲动终于难以抑制,顺势躺进了雪堆里,冰冷而清新的气息瞬间涌入心尖。大多作品写北极,总极力渲染寂静压抑的氛围,它的总体色调似乎总是冷几度。冬日的太阳永远升不到顶,她拼命想给这里一些暖意却收效甚微。穿过落叶枝桠,闭目躺在北极圈里,我以为它会视若无睹地配合这个地域的基调,却意外地体会到她的温暖,一种很难形容的快乐,格外张扬。在圣诞老人村呆了一整天,从匆忙地拍照留念到悠闲而缓慢地漫步其中,当然也不忘去邮局给家人和朋友寄明信片。我很喜欢那里的氛围,异国他乡,陌生的面孔,安安静静地写着思念、祝福与爱。我想起了《极光列车》里,孩子们在平安夜这一晚搭乘午夜火车去北极圈见圣诞老人,在那里,只有真心相信圣诞老人存在的人,才能听到驯鹿脖子上挂着的铜铃发出的声音。电影的最后,小男孩收到了圣诞老人寄来的铜铃,爸爸拿起来摇了摇发现没有任何声响,说可惜是坏的。小男孩和妹妹拿下里摇了摇,铃铛发出了叮叮当当的响声。在这里我无数次想起这个镜头,这大概也就是罗瓦涅米,不同于普罗旺斯或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浪漫。所以才说,是世界上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吧。
告别了圣诞老人村的极地之旅依然精彩纷呈。洋溢着北欧风情的小木屋,和小伙伴们畅享美食,谈天说地,然后蒸一个原汁原味的芬兰桑拿,体会任何言语都无法描述的畅快淋漓,连日来旅途奔波的劳累也仿佛消失殆尽。也许恰恰是对旅途抱有完美的想象,往往难免会有所遗憾。遇见极光是一种幸运,错过了也可能是给下一次旅行留有期待罢了。只是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罗瓦涅米在二战中被夷为平地的过往,何其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它最美的样子,这段流转的时光,大概一生都难以忘怀了。
赫尔辛基一连几日的阴沉,恰好在我们到达的这天开始放晴。相对于罗瓦涅米,赫尔辛基自然要温暖许多。从林海雪原又回到车水马龙的城市竟然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积雪正在阳光的照耀中消融的赫尔辛基,到处落满了黄叶。从冬日回到深秋般仿佛经历了一次时光倒流。我们在赫尔辛基的市中心参观了各式各样的教堂,穿梭在交错的街道,感受着车水马龙,重新回忆起罗瓦涅米的白色世界,不过一日之隔,却仿若一场梦,雪地,星空,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在欧洲旅行常常会体会到这种美好之处:往任何一个方向飞两个小时,你就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在美国就不行了,飞到哪都千城一面。尽管从赫尔辛基飞往斯德哥尔摩只需要十几分钟,但在赫尔辛基与斯德哥尔摩之间,隔着波地尼亚海湾,有一条经典的海上航线,于是便成为了我们前往斯德哥尔摩的选择。北欧之行接近尾声,在瑞典也不过匆匆停留两日,然而这却并不妨碍我定义斯德哥尔摩为我走过的最美的城市,而我走过的城市还真不少了。十四个岛屿,五十七座桥梁,这座风光旖旎的水上之城,不过一日,便因着其自然、天真、优雅而在我心目中仪态万千了。赞美是面对这个城市时生出的第一反应,金碧辉煌的市政厅,古色古香的沉船博物馆,气势不凡的皇后岛,无一不令人流连忘返。最令人惊叹的还是这座城市,有那么多广场,围绕着广场美得惊人的建筑,也许在规模上并不惊人,但其细腻又别致的设计风格总是令人怦然心动。也因为这些建筑,才使得斯德哥尔摩,无论是笼罩在清晨的薄雾中,还是融化在静谧的晚霞中,都美得这么恰到好处,带着时光的深沉,既没有空荡寥落之感,又不至于憋屈压抑。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风景再美也有尽头,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遇和离别。相遇时的欢喜程度也就往往决定着离别时的不舍程度。十四天的交流学习历程,自然不是短短几千字可以言明。我们的团队,也经历了从一开始的尴尬陌生,磨合,然后慢慢地,在异国他乡的日夜相处中,产生依赖,分享和关心成为惯性,才有了最后别离的不舍,人和事,皆是如此。走过愈多的地方,我也免不了会思考旅行的意义,简单而又宏大,可能可以归于幸福的哲学命题。浅薄些的表达,诗和远方或许不应该成为逃避生活的借口,但享受当下的旅途,也许短暂地思考一下人生,也许找回迷失的自己,或者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收获一段愉快的时光,都足矣。突然想起很多年看看过的一段话:“每一种文化的根基里,都存在对另一种文化的偏见,幸好可以靠旅行去瓦解消除。”这大概也是,另一种程度上的旅行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