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哲学日到来之际,2024年11月2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八期青政大讲堂学术活动。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李祥俊教授主讲,题目为“共同性的存在形态与把握方式——兼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南老师主持,冯乐老师评议。
李祥俊教授从问题意识和基本概念切入,从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引申到对中西哲学视域中“共同性”概念含义的不同理解,用“冷抽象”和“热抽象”的概念对中西哲学的“共同性”侧重做了划分。对西方哲学的侧重概括为抽象的认知普遍性、薄的普遍性;将中国哲学的侧重概括为意志主导的生命整体性、厚的普遍性。基于这两种区分,李教授提出“共同性”的概念,将西方普遍性与生命普遍性皆拉入其中,从而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随后,李教师对“共同”“共同体”和“共同性”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指出其研究路径是从具体事物的存在出发的。
“共同性的存在形态谱系”和“人的存在与共同性的把握方式”是李教授讲座的重点。李教授从共同性的存在问题、客观存在意义上的共同性、最高意义的共同性——生命整体性三个方面来讨论共同性的存在形态谱系,并区分了两种共同性,一种是集合性的稀薄的共同性,另一种是生命整体性。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后者,它侧重人应该“站在里面”,融入世界,是不同于对象化的认知的普遍性的非对象化的意欲的贯通性。除此之外,李教授还强调了主体间的、人与他者情感的感通性。
在评议环节,张南老师就方法和内容两方面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梳理。冯乐老师表示,李教授讲座内容具有宏大的中西古今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讲座最后,同学们与李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供稿:陈美琪
摄影:李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