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学脉绵长,其教研活动最早可追溯至1932年党中央在瑞金创办的列宁团校。1948年9月,随着中央团校正式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历经不同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2月,学校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1954年11月,经团中央书记处批准,将马列主义教研室改为哲学教研室,另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团的业务课教学由新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担任。1956年2月,经团中央书记处批准,撤销马列主义教研室,成立青年团工作教研室。1963年12月,学校成立国际共运教研室。1978年8月,学校决定,为恢复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党建教研室创造条件,在政治理论教研室内先成立哲学组、政经组、党史组、资料组等四个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新的发展。1984年7月,学校成立经济管理教研室和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1985年12月,随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筹建,在哲学、经济学、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学校开始筹建马列主义理论部。1986年6月,学校正式成立马列主义理论部、青年工作系和少年工作系。1990年10月,经团中央组织部批准,逻辑学教研室并入马列主义理论部,经济管理教研室并入马列主义理论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1994年,马列主义理论部改为社会科学系,开设国民经济管理专业。1996年9月,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从社会科学系分离出来,成立经济管理系。同时,社会科学系改为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部是在我校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四个处级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06年12月,学校成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前副主任石仲泉担任中心主任。同时,社会科学部和青少年工作系合并成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时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韦建桦担任院长。2009年3月,根据教育部要求,经学校研究决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少年工作系分离,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合并,成立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仍由韦建桦担任。2018年1月,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时撤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翌年,学校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分离部分师资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部。2021年10月,根据工作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部整体归并至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波澜壮阔的发展中,始终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目前,已经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体系,学科布局科学合理。2003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五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政治素养过硬、师德师风优良、专业结构合理、教研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近年来,学院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青年、政治与青年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阐释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学院先后获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研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研究”等两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多项,教育部、北京市、团中央等省部级重大(含重点)项目多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走“精、特、强”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彰显党团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改革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除了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工作之外,还承担团干部教育培训、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咨询、开展国内(境)外交流等重要职能。在对外交流中,一般使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今后办学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坚持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的根本定位,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培养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青年工作专门人才。(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