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现代性与塔罗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25-11-06
作者:吕芃馨
编辑:梅轶竹

  编者按:近日,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廉思,青少年工作系研究生吕芃馨在《青年研究》杂志2025年第5期发表文章《现代性的止痛片——塔罗亚文化的社会学阐释》,聚焦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社会心理机制——塔罗,通过对塔罗师的深度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了解背后蕴含的现代化转型期青年群体释放的意义需求信号。吕芃馨在该刊“作者手记”栏目撰文《现代性与塔罗》,记载了这篇文章的写作历程。

现代性与塔罗

吕芃馨
  《现代性的止痛片——塔罗亚文化的社会学阐释》成文过程可谓曲折漫长。从导师最初提出选题,到最终发表,经历了整整两年时间。作为一名刚开始接触学术研究的学生,我既感受到学术写作的痛苦,也体会到心智磨砺的快乐。感谢《青年研究》编辑部的邀约,让我有机会以手记的形式回望这段经历。我愿以学生兼作者的双重视角,总结写作的历程和体会,也希望能给同样身处学术焦虑中的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与启发。

  拙文的选题源自我的导师廉思教授。在两年前的一次课题组会议上,他提醒我们注意一个现象,即塔罗正在青年群体中悄然流行,而学界对此关注甚少。他建议,可以从对塔罗师的访谈入手,逐步形成研究思路,再寻找合适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那时的我对塔罗几乎一无所知,更未曾想过塔罗能够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我在查阅数据库后发现相关文献屈指可数,且既有研究大多沿袭相似的解释路径。直觉告诉我,导师看到了一片尚待开掘的“蓝海”。但这片海洋中究竟蕴藏何种资源、如何开采并提炼这些资源,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导师告诉我,不必急于将现成的理论框架套用在经验现象上,而是应先进入现场,在经验中寻找问题。

  研究启动后,我尝试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接触塔罗师,期望以这种方式开展访谈,但效果并不理想。塔罗师的身份相对敏感,再加上当时不少“塔罗集市”因故取消,我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塔罗师作为访谈对象。几经尝试未果,我最终选择坦诚说明研究目的,以“社会学研究”为名招募访谈对象。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方式反而赢得了不少塔罗师的信任,他们愿意接受我的访谈。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线下访谈持续了五个多小时,虽然耗时甚久,但收获颇丰。也许是因为我善于沟通交流,每次访谈几乎都能与访谈对象建立起某种友谊。这样一来,当需要补充资料时,我便可以随时与塔罗师联系,而他们也总是耐心解答,毫不厌烦。

  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访谈材料后,我尝试撰写初稿。我最初选用了“互动仪式链”作为理论框架,试图逐一拆解分析塔罗的主要环节。然而,初稿的呈现零散且杂乱。导师看后指出,互动仪式链固然是一种分析工具,但这个工具可能并不适合分析塔罗。如果因非要使用某一工具而去裁剪研究现象,就成了“削足适履”。初稿的写作暴露了我知识储备的明显不足,导师便建议我先系统阅读现代性相关的经典著作,尽快补足理论的短板。自此以后,我每天十几个小时如饥似渴地阅读现代性理论书籍,做了几十本阅读笔记,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在研读半年后,我与导师逐步进入高频次的讨论阶段。随着理论框架的搭建,我的问题意识也发生了转向。起初,我认为焦虑是青年参与塔罗的原因。但在大量阅读现代性文献之后,我意识到焦虑、抑郁与渴求确定性,其实只是现代性的表象。我原以为的“根本原因”,最终被证明不过是“表层现象”,而那些看似表象的体验,又成为理解现代性的入口。正是这种“由表及里”的转折让我体会到了理论储备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一次访谈中,有位塔罗师将塔罗比喻为“止痛片”。这一表述引起了导师的重视,他敏锐地提出,这正可以成为拙文的切入点和核心隐喻,并建议将拙文命名为《现代性的止痛片》。

  虽然现代性的理论知识让我拥有了更高的视角,但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我还是未能真正将理论和文章有机融合,而是把知识一股脑地塞进文章里,造成了理论与材料的割裂。导师又把我从理论拉回到问题本身,他告诉我拙文重点要回应如下几个问题:在现代性语境下,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呈现怎样的状态?中国本土的占卜形式多种多样,为何青年偏偏钟情于塔罗?塔罗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它究竟具备哪些与现代性紧密契合的特征?

  回到问题本身后,我的任务就是修剪掉全篇的“枯枝烂叶”,而后在导师调整过的框架之上,把文章“打碎”并重新组合,使之呈现清晰有序的逻辑链条。在写作过程中,很多事让我受益匪浅。记得有一次,我访谈了一位主要在线上占卜的塔罗师,在与她的交流中我注意到,塔罗的一些受众群体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倾诉对象、感到孤独的青年。于是,我在文章中特意增加了一节,称这一类人为“空心青年”。导师看后,语气严肃地对我说,“不要随意把问题拔高、严重化,不能因为他们玩了几次塔罗就贸然将这些人定义为‘空心青年’。年轻人喜欢塔罗是因为‘空心’么?为什么他们宁愿选择向塔罗师求助,而不是寻求心理咨询?”通过这件事,我逐渐明白,做研究最忌“乱贴标签”。我们应当以包容的态度去理解青年,不能轻易给予青年负向评价。然而,我在写作中常常“下笔过重”,用语过于绝对。

  随着写作的深入,拙文逐渐显露理论味道。为了显示自己对理论的掌握,我不自觉地在表达方面“炫技”,以表明自己阅读了大量文献。理论的堆砌非但没有增强解释力,反而制造了阅读障碍。导师提醒我,“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具备强有力的论证,但同时要能够让人读得明白,写文章要‘说人话’,不能用专业术语的堆砌来‘吓唬人’”。这让我意识到,学术论文并非一厢情愿地输出,而是要能够与读者对话,给人以启发。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导师带着我反复打磨文章,前后共改了八稿。几乎每一次修改,他都能找出我文章的漏洞,把看似完整的文章撕开一个口子,再不断向深处挖掘。每一次导师返回给我的稿件中都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修改和批注。我几乎是在一次次“拆解—重组”中重新学习写作。导师在指导时很少与我讨论观点的“对”与“错”,而是着重探讨解释水平的“深”与“浅”。这种训练方式让我意识到,学术的价值不在于追求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而在于能否不断提升解释的层次与深度。有一次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才完成的稿子,交给导师的第二周,他又提出一堆修改意见。我当时有种崩溃的感觉,觉得看不到尽头了。但我“害怕”导师批评,还是努力坚持下来,拙文也终于达到了导师口中“差不多”的模样。在最为焦虑的阶段,我常常把自己比作一种“可以反复熔化和锻造的金属”,一次次被击打、被熔炼,才能逐渐成型。写到最后一节时,我的思路总是停滞不前,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理想中的升华。导师亲自出手,将这一部分写就,使全文有了厚度与高度。

  回望整个写作过程,有一点体会尤为深刻。每当文章修改陷入僵局时,我就反复研读导师的修改意见,发现导师的意见一定是站在比我更高的层次上提出的,以我当时的认知水平是无法完全理解的。要缩小这种差距,我能做的就是快速提升自己,阅读更多的文献,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当我回看导师的批注时,就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更多意义,甚至能够找到破解卡点的线索。这也让我逐渐明白,面对同一篇文章,不同层次的学者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觉得平平无奇,有的人却能发现其中的乾坤。学术阅读也是如此,正如我在不同阶段重读某些经典作品时,总能发现作者为不同层次的读者埋下的“种子”。当读者抵达某一个新的高度时,便会与那个高度的思想共鸣。

  进入投稿流程后,匿名评审专家又提出了许多中肯而细致的修改意见,使文章的整体框架更加完善,说理也更加精准有力。在文章修改阶段,编辑部老师反复斟酌了一些关键表述、术语的选择与界定,既帮助文章避免了歧义和误读,又让语言表达在严谨的基础上更具可读性。就这样,稿件又经历了多次的修改与校对,才有了如今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版本。在这个阶段,我几乎要被修改的痛苦压垮,心中充满了倦怠。导师一直安慰我,“写文章本来就是痛苦的,就像蝉蜕,要一遍一遍地磨,一层一层地剥。唯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把一篇文章改到位”。正是在这样的反复淬炼中,文章最终得以完成。在文章刊发的那一刻,我已没有了最初投稿时的兴奋与骄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敬畏。当时的我思绪万千:真正的进步需要时间。阅读与思考向来是公平的,时间付出在哪里,回报就在哪里;阅读是积累知识的前提,思考是提升悟性的前提,交流是深化认知的前提,阅读、思考和交流三者缺一不可。埋头苦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能帮助人规避虚无缠身的自我怀疑。

  感谢我的导师廉思教授。他对我要求严格,同时又给予我足够的耐心与空间。他没有因为我进展缓慢而否定我,而是始终允许我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试错。这份信任与包容让我逐渐看清了学者应有的姿态,以及一篇真正的学术论文应有的样子。

  感谢匿名评审老师提出的诸多富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这些意见既有针对性地指出了拙文论证中的不足,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考视角,让拙文在逻辑上更为严谨,在论述上更具深度,在学术品质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感谢那些接受访谈的塔罗师们,你们不仅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而且让我在学术探索之外收获了友谊。正是你们的讲述与分享,拙文才有了血肉和温度。此外,还要感谢《青年研究》编辑部各位老师对文章用词精雕细琢的打磨。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文字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度,而且提升了拙文整体的学术气质。

  最后,我愿借用我最喜爱的作家黑塞的一段话来结尾。

  我知道了口袋中有千百万生活游戏的棋子,震惊地预感到其中的意味。我愿再次开始游戏,再次品尝它的苦,再次为它的荒谬战栗,再次并不断地徘徊在我内心的地狱。

  因为我曾长期与懒惰的自我进行抗争,也因学术的痛苦以及由此带来的充实感和满足感而倍感幸福,所以我愿把这段话铭记于心。

  (转自“青年研究”微信公众号 2025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