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留恋•嘱咐•喜悦
——2011年毕业典礼侧记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1-06-23
作者:沈旭文 邱晨辉
编辑:毛赟美

                                             采写/记者 沈旭文 邱晨辉

 6月20日清晨,既没有早操课活,也不必排队占座,但中青院千余名毕业生却比往常更早地来到万叶体育场,去参加一个仪式——一个意味着分别与离去的仪式,一个夹杂着欢笑与泪水的仪式,一个伴随着希望与梦想的仪式。在这场仪式上,又有太多的故事令人动容。

 遗憾•留恋

 伴着轻快的音乐声,毕业生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纷纷落座。不过仍然有一些座位空了出来。面对一排空座,一位班长无奈地表示:“有的同学因为在外地,很遗憾没能赶回来参加。”就在19日夜里,他们班上一位在南方工作的同学,原本要搭乘最后一趟航班返回北京,但因为天气原因,航班临时被取消,这位同学最终没能如期返回学校,而错过了这一人生的重要时刻。“看着空着的座位,我的心里也空了一块,真没法补上。”

 相比之下,中文系的毕业生张辰唯则是幸运的。前一天夜里刚从深圳赶回北京的她顺利地穿着学士服,等待着校领导扶正学士帽上的流苏。走下主席台的那一刻,她心中的不舍和留恋再也无法抑制。“我舍不得这里的同学,这里的图书馆,还有这座学校。在外地工作,可能很少能再回到这里,我希望所有人都能珍重,永远……”在哽咽间,她的祝福未能说完,只有那饱含真情与回忆的泪水,飘洒在毕业典礼的现场。

 “什么是你毕业典礼上最想干的事情?”面对这样的提问,几乎所有毕业生的回答都是“与同学、朋友、老师合影”。在毕业典礼正式结束后,各种各样的合影留念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大家都想把大学四年中自己生命中出现过的身影,用相机记录下来,永久定格。

 嘱咐•欣慰

 硕士学位获得者名单宣读完毕时,研究生处处长王文老师难掩心中复杂的感情。

 四年前,时任教务处处长的她代表教务处欢迎各位2007级新生成为“中青人”,并以一次培训活动开始她与2007级学生的师生情谊。她帮助新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介绍如何选课和学习,见证着2007级学生一路走来的风采。

 “看着同学们毕业,心里是复杂的。高兴,喜悦,不舍……”王文说,作为老师的他们不仅仅注重同学们毕业后是否事业有成,更注重他们的的人生道路是否顺利、幸福,“希望他们幸福、快乐,有一份称心的事业。”

 宣读社工学院学士学位获得者名单后,社工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树强走向教师代表席,期间有不少社工学院的学生邀请他合影。看着学生们即将走出校门,作为老师,陈树强的脸上也多了一些不舍与期待。他不厌其烦地送上自己对毕业生的真挚祝福:努力进取,投入社会,有一番作为,身体好,生活幸福,常回家看看。

优秀毕业生代表

 教师代表张子宏颇具个性的发言在典礼结束后被上传至网络,视频数小时内点击率突破九万次。在发言中,张子宏赞扬毕业生们带走的不仅是安生立命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刻骨铭心的欢笑和泪水,更有实事求是的良心正气,更有朝气蓬勃的理想追求。他更坦言:“必须承认,老师有时如同老爸老妈,在把你们送入社会之前,总想再多唠叨几句,多叮嘱几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家庭好、福利好、待遇好、收入好!一切都好!”离别时刻,老师的妙语连珠和诚恳希冀,成为学子们永不忘怀的温暖记忆。

 喜悦•见证

 老师们的“唠叨”和叮嘱,专程赶来参加孩子们毕业典礼的家长听了觉得“很实在”。一位从辽宁丹东赶来的家长说,大学是个过程,以这样的典礼结束,显得这个过程也很美好。

 听到校领导充满真情的讲话,家长们也激动不已,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看着子女毕业,心中有无限的期待。在子女接受学位时,他们拿着相机,或者手机,迫不及待地冲到主席台前,记录下子女们这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在家长代表席的角落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不时地四处张望,在人群中寻找着自己孙女的身影。她是2007级新闻系毕业生杨婉莹的奶奶。和不少家长一样,为了参加这场毕业典礼,老人特地坐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从河南洛阳赶到北京。“四年前把婉莹走到学校的样子,我现在都没忘记。孩子在这里培养四年,人生其实也没多少个四年,所以我一定要过来送她走入社会。”这位七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也成了这场典礼中年龄最大的观礼者。而无论年龄与地域的差异,所有来到现场的家长在这一刻,都在见证孩子四年求学后的人生转折,与孩子共享收获的喜悦。

 再多的合影,照不尽母校的风姿,再多的话语,说不尽母校的眷恋。2011届毕业生们,愿你记得来过,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同窗岁月。愿你记得痛过,记得分别时我们的不舍和思念。愿你记得听过,记得一个用青春、梦想与汗水写下的中青故事。也许若干年后,有人问起:“你还记得昆玉河畔的中青院吗?”相信你们的回答将响亮而骄傲:“是的,我从不曾忘记。”正如2007级经济系毕业生孙媛媛所言:“西三环北路25号,从此不仅在北京,更永远在我心里。”(摄影/董洁 赵丹霞 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