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时事快评:就业难更需“资源共享”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09-04-09
作者:刘亚琼
编辑:xiaolong

/ 刘亚琼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比往年难度加大。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两会”高度重视,国家不断出台政策,许多传媒搭建平台,提供信息。

然而,学校之间确存在着严重的就业信息壁垒,许多高校就业信息网的招聘信息只对本校学生开放,外校学生无从获取。中国青年报记者随机登录国内45所高校的就业信息网,32家网站亮起了红灯。我的一位老师,曾说他们毕业时就曾联合北大、清华、北师大的好友一起,共享就业信息。可见,学校的本位主义由来已久。

这让我联想到了经济上的地方保护主义。为振兴本地啤酒,不让外地啤酒进入市场;为发展本省工业,对外省产品在运费和税收上“把关”,这些都不是新闻了。但是,长期来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一是因为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因为虽暂时铸造了温床,却在长期减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旦松开保护就摇摇晃晃;三是大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之下,自己的产品也受到限制,无法走出去发展。

同样,学校之间的就业信息壁垒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

首先,每个学校互不沟通,都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能得到的是相同的就业信息,造校方资源的浪费。

其次,众多的就业岗位难以在一个学校完全得到满足,不得不多举办招聘会,使得用人单位效率降低。兰州石化在某高校招人时,仅有四人报名,可见信息不流通影响了资源优化配置。

再次,毕业生想要的信息,学校不可能完全提供,学校一个网站、一场招聘会的信息不可能满足所有本校毕业生的需求。被自己学校“网”进来的学生,同时也被其他众多高校“网”出去。这张“网”到底是幸福的温床,还是痛苦的束缚呢?就业信息壁垒下,最终吃亏的还是大学毕业生。

高校的一些人觉得给别人的学生牵线搭桥太冤枉。但是,本校学生享受其他学校信息时就是互利互惠的了。如果大家都开放,则是一个学校的信息换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校的信息。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优先想到的,应该是提高自己学校学生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如何设定限制他人,设置层层壁垒。真正优秀的学校是对学生有信心,不会害怕竞争的。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铁林说:公开信息有利于校内外毕业生公平竞争。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本校招聘会上都竞争不过外校毕业生的话,就说明我们的就业工作还需要改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倪邦文说:“一项权威的调查表明,未就业的原因,73%在于信息不充分。因此,建立一个全国共享的就业信息平台,促进公开信息的互动势在必行。”湖南的《潇湘晨报》提高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向信息,搭建平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中国青年报》上的整版整版的实习信息,我觉得也很好。

大学生就业俨然已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同舟共济,真正站在大学生的角度,用更包容的心怀,多一些交流,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共享,少一些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