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学习二十大】理解“增进民生福祉”的三个角度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22-12-27
作者:马玉娜 侯欣
编辑:梅轶竹

理解“增进民生福祉”的三个角度

马玉娜  侯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直以来,我们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目前,我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增长速度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民生领域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体现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更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民生福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好社会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孜孜以求的理想。其中,民生关乎人民的衣、食、住、行、健康、娱乐等日常生活之事,福祉代表美满祥和的生活环境、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先贤就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并对大同社会提出了设想。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人有德,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增进民生福祉”与先贤们的大同思想一脉相承,在价值观念上相通相融。 

  增进民生福祉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政治追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深刻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通过改善人民生活、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才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人民万岁”的口号。面对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全国范围内的“灾荒”,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成为最迫切的民生诉求。改革开放后,民生政策从恢复型向发展型转变。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穷,而是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民生政策沿着“解决温饱——建设小康——全面小康”这一战略主线不断完善。 

  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渴望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安全的食品、更加优美的环境、更加先进的教育和更加优质的医疗……这体现出人民对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要让14亿多的中国人“吃得饱、穿得暖”,还要让每一个人“活得有品质”,因此,“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党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一代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推进民生福祉中勇当先锋,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本文作者系党的群众工作教研部教师、副主任,党的群众工作教研部教师、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