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团结奋斗重要意义的三重维度
徐先艳
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是首次在党代会的主题中强调“团结奋斗”,并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一词一共出现了26次。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团结奋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从理论逻辑看,团结奋斗是人社会属性的体现,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存在物。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因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所以“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手段。”并且,团结协作能创造新的生产力,“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因为“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总而言之,对于人而言,团结就是力量。
从历史逻辑看,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重要启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来看,中国人民依靠团结奋斗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留下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耳熟能详的格言俗语,反映出团结奋斗的价值理念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成为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回溯历史、顺应时代的基础上,提出了伟大民族精神,其中之一便是“伟大团结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就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统一战线这一制胜法宝。“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可以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的历史。如今,党结合形势任务的变化,再次强调团结奋斗,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从实践逻辑看,团结奋斗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既不能依赖外部力量,也不能仅仅依靠国内部分力量,只能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的磅礴中国力量。只有团结奋斗,才能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学者齐格蒙特·鲍曼曾言,西方式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穷人”将自己的不幸看作是应该独自承受和解决的问题,他们没有形成一个通过集体力量来解决个人不幸的利益共同体。结果是,个人在“系统化矛盾”的面前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也指出,在西方社会,大多数人被迫去寻求“对系统性矛盾的传记式的解决方法”。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面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我们选择坚决维护全党团结统一,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总之,团结奋斗不是纯粹靠利益连接的机械团结,是要靠共同的理想、道德、文化形成的有机团结,更是适应新时代新征程所面临的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
(本文作者系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