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民生周刊》专访我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主任吴鲁平
来源:民生周刊
日期:2022-05-03
作者:
编辑:王娟

  中央团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主任吴鲁平:在与人民同向同行中成就自己

  未来属于青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青年正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怎么当好中国新青年?如何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新时代青年?社会应该如何为年轻人“减负”?近日,《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央团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主任吴鲁平。

  民生周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吴鲁平: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首次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重要论断。

  这一论断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高度重视青年的未来性,认为青年决定着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及命运,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上,将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领、担当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希望紧密联系起来,凸显了新时代青年的关键地位与重要价值。

  这一论断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一,我们要认识到,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其二,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和标准来教育引导青年,特别是要在青年理想信念塑造、能力本领提升、担当精神与奋斗精神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民生周刊: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在您看来,怎么当好中国新青年?

  吴鲁平:新时代中国青年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广大青年应珍惜并紧紧抓住这一际遇和机缘,主动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与人民同向同行的奋斗中成就一番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青年寄语,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指明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他又对青年提出了6点希望:第一,要树立远大理想;第二,要热爱伟大祖国;第三,要担当时代责任;第四,要勇于砥砺奋斗;第五,要练就过硬本领;第六,要锤炼品德修为。

  这6点希望就是对怎样当好中国新青年的系统、科学回答,为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基本目标、前进动力、道路选择和支撑力量。广大青年应牢记总书记的教导与要求,要知之、信之、行之,永久奋斗、不懈奋斗,积极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新风貌。

  民生周刊:共青团作为共产党的后备生力军,如何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新时代青年?

  吴鲁平: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构筑起来的精神谱系,凝聚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品格,承载着伟大的初心和使命,是提升青年精神素养的重要源泉和天然营养剂,也是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继续奋勇前进,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不竭动力。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应该引导广大青年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汲取精神力量,做精神谱系的忠实实践者、接续创造者。实现这一目标最为重要的方式就是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共青团中央提交了《关于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提案》,其中提出的很多建议,如增强“青年化”理论阐释、突出浸润式实践教育等,都将会是共青团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共青团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青年,要将精神传递同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科学阐发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着眼于激发青年的奋斗精神与昂扬斗志,引领青年在参与新征程的实践中、在各条战线的建功立业中更为深入地感悟和传承红色基因。

  民生周刊: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应如何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吴鲁平:就业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最高点,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要实现青年更多高质量就业,需要对青年就业加以引导。一是要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不能都想进体制内或进有编制的企事业单位。二是要引导青年关注新业态。三是要引导青年多建立“链接”,主动去寻找相关的招聘信息和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要建构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如,强化精准就业帮扶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给予青年就业政策倾斜,为青年提供人才补贴;完善青年就业支持体系,健全就业资源协同共享的服务体系,提高青年就业供需匹配度。二是要加强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就业推荐的机会。三是要消除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出现的实质上(非名义上)的学历、院校和性别等歧视,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高配”人才。要因需设岗,按岗择人,确定岗位所需人才标准。四是要建立消除歧视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如针对性别歧视,政府可以对女职工产假期间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按照规定给予相应补贴等。

  民生周刊: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家庭规模在进一步缩小,青年作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在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时,难免会产生焦虑,对此,您怎么看?

  吴鲁平:当下青年父母在这个问题上的焦虑感之所以强烈,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孩子的教育竞争更加激烈,“双减”政策发布之前,父母需要在孩子身上投射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太多,不堪重负,从选辅导班到陪上辅导班、参加各种竞赛等,形成了剧场效应,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妈妈不得不选择做全职妈妈。而那些处于工作和家庭两种状态下的青年父母,有着越来越多的焦虑就不难理解了。

  二是网络化背景下信息交流增加,青年社会比较的对象从身边人变成了网络上的各种人,而网络信息生产的逻辑就是追求新奇、追求点击率,那些小概率事件,如“牛娃”“神童”和“虎妈”“鸡娃”等成为热门话题,从而增添甚至是放大了青年的焦虑感。

  要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青年要自己调整心态、协调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同时社会和工作单位要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如良好的社区儿童服务中心、公益性的课后托管班等。

  最重要的是,要改善恶性竞争之风,营造科学健康的儿童成长氛围,以及给予青年更多的宽容性和自主权,如哺乳时间、接送孩子时间等。

  民生周刊:社会上、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影响青年婚育意愿,养育孩子的现实压力加重青年家庭负担,社会应该如何为年轻人“减负”?

  吴鲁平:网上网下婚育方面负面信息的快速传播与事实层面生活成本上升导致养育孩子压力剧增的双重叠加,导致当今青年中出现一定程度的“恐婚”“恐育”现象。要扭转这一态势,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为年轻人“减负”。

  要加大出台保障性政策的力度。如建立更多保障性住房,保护在职一定年限职工的工作权利(如互联网大厂的“35岁辞退现象”),为有孩子的家庭特别是两孩家庭实施个人税收方面的优惠等。

  要建立儿童养育服务和支持体系,特别是对0~3岁儿童的公益性、高质量的托幼服务,以及3~12岁儿童的高质量课后托管服务等。可由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图书馆、学校、志愿者等公益性机构共同联手打造高质量的课后校外教育,既能缓解培训机构营造的焦虑氛围,又能解放父母。

  在社区层面为家庭配套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和专业咨询人士,让青年在遇到子女教育焦虑问题或子女教育不力时可以咨询相关专业人员,在避免出现网络信息诱导的同时,提升青年养育孩子的能力和自身的心理韧性,以缓解和调节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焦虑。

  民生周刊:对于自主创业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吴鲁平:自主创业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为。要规避风险取得创业成功,除创业者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外,更需要有制度层面的社会政策的大力支持。

  创业不仅仅要有激情,更要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有风险意识。自主创业涉及方方面面,往往要经历失败的痛苦。所以,在选择创业时就要清楚地明白创业并不会一蹴而就,过程是艰难的,但过程中的每一次经历(包括失败的经历)都会是日后宝贵的财富。

  二是要有创新意识。创业需要创业者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以及对所从事行业的敏感度,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不适合选择创业。

  三是要有创业能力。既要有一技之长,更要有领导力。缺乏基本的领导力,不适合创业。

  四是要准确寻找到合适的创业点。要主动了解国家和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政策扶持的重点。例如,乡村振兴是个大趋势,也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乡创业。再如,要关注新业态。新经济催生了新业态,新业态一定能带动新就业。

  对于年轻人的自主创业,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更多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这方面,已有一些省市做了很好的探索,值得推广借鉴。

  浙江省2016年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规定具有创业条件但是缺乏资金的在校大学生、城乡劳动者创办个体工商户,可申请不超过50万元的贷款。因创业失败还不起贷款,由政府设立的创业担保基金提供担保的贷款被认定为不良的,贷款10万元以下的,由创业担保基金全额代偿;贷款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由创业担保基金代偿80%。

  2019年,宁波市北仑区为鼓励青年创业,为青年提供最高500万元的低息创业贷款,北仑政府鼓励青年城、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孵化平台的建设,给予平台建设者最高200万元的补助。

  2020年,深圳市宝安区为鼓励青年创业实施了“展翅计划”,建立见习基地50家。

  (来源:《民生周刊》2022年第9期,记者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