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仰成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沉默的荣耀》中吴石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是革命先辈在信仰抉择面前的决绝告白,更是一座镌刻着忠诚与担当的精神丰碑。这句跨越时空的誓言,不仅定格了先辈们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风骨,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青年一代照亮了一往无前的奋进坐标。从“一去不回”的舍生取义,到“一往无前”的勇毅前行,变的是时代语境,不变的是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的是初心如磐的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当从先辈风骨中汲取精神力量,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新的荣光。
“一去不回”的决绝,是先辈用生命诠释的信仰纯度,为青年立起了精神标杆。回望百余年党史,从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慷慨,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凛然,到无数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坚守,“一去不回”的选择背后,是对信仰的绝对忠诚,是对家国的深沉热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使命担当。这种“决绝”,是清醒的抉择——在个人安危与民族大义之间,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眼前利益与长远理想之间,他们坚定地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先辈们用生命证明,信仰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精神的光芒能够穿透时空。新时代青年成长在物质丰裕的和平年代,虽无需面对枪林弹雨的考验,但同样需要这种“信仰至上”的精神纯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保持清醒,在思想观点的碰撞中坚守初心,让信仰成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
“一往无前”的奋进,是新时代青年对先辈风骨的最好传承,是使命担当的当代诠释。如果说先辈的“一去不回”是为了“破”——打破旧世界的枷锁、开辟新天地的曙光,那么新时代青年的“一往无前”则是为了“立”——立足新时代的坐标、扛起新征程的使命。从“嫦娥”探月、“蛟龙”深潜的科研一线,到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的田间地头;从戍边卫国的年轻战士,到创新创业的青年创客,新时代青年正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这代人的担当。他们或许没有先辈们“一去不回”的壮烈,但有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毅;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有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这种“一往无前”,正是对先辈“一去不回”精神的赓续——赓续的是为国为民的初心,传承的是挺身而出的勇气,延续的是矢志不渝的坚守。
从“一去不回”到“一往无前”,精神的接力棒在代代青年手中传递,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过去,青年先辈以“一去不回”的决绝,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杀出一条血路;今天,新时代青年以“一往无前”的奋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开拓前行。这种精神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结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与发展——先辈们的决绝教会我们为何出发,新时代的奋进指引我们如何前行。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更需要青年一代从先辈风骨中汲取力量,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青春奋斗融入时代洪流。无论是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守护国家安全,还是促进社会进步,都需要青年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勇挑重担,以“功成有我”的担当攻坚克难,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的青春答卷。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英名。先辈们为革命事业“一去不回”的决绝,早已化作照亮民族前行的精神火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当接过这柄火炬,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转自人民论坛网 2025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