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
廉思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
书籍,本义是指装订成册的图书。“有字之书”,指的是记载在人类文明典籍中的科学文化知识;“无字之书”,指的是蕴藏在实践历练中的人生经验与社会知识。习近平总书记用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比喻正确的学习方式,生动形象地指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寄寓着对青年勤奋读书与勇于实践的殷切期望。
一方面,青年要多读“有字之书”,夯实学识根基。“腹有诗书气自华。”厚重扎实的知识储备是青年立身发展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青少年阶段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可谓学习黄金期,应当抓紧时间如饥似渴地汲取书本营养,打牢专业知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他曾回忆青年插队时给自己立下的座右铭:“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放羊时随身带书,劳作间隙翻看字典。这种刻苦好学的精神,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在信息时代,知识获取的渠道空前丰富,但碎片化阅读无法替代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当代青年:“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这提醒我们,读“有字之书”要沉下心来钻研经典著作和专业书籍,避免浮光掠影,力求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另一方面,青年也要多读“无字之书”,增进实践本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真正的能力和智慧。许多道理不仅是从书上读到的,还是靠亲身体验感悟得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广大青年应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实践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见习等,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开阔视野、积累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后,更要主动投身基层一线,在火热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持续读好“无字之书”。当代中国的广阔舞台为青年提供了丰富的历练机会:无论是投身于卫国戍边、科技创新,还是致力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都可以在服务人民中锤炼本领、增长见识。在读“无字之书”的过程中,青年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实践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在“有字之书”中汲取的知识提供最鲜活的检验场,从而寻找到破题之法、解题之道。
“有字之书”提供理论滋养,“无字之书”孕育实践真知,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读好这“两本书”,并将二者融会贯通,青年才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般的栋梁之才。在学习中总结经验、增强本领,在实践中获取真知、领悟真谛,这正是青年成就真才实学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青年要牢记教导,“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让读书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不竭动力,让实践锻炼成为增长才干的历练阶梯。在书本中汲取智慧,在社会中砥砺品质,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在“明理”与“力行”中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转自《 学习时报 》 2025年04月23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