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马玉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出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党建引领
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要特别重视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重要作用,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文化建设全过程,既要积极有为,大力引导和扶持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正能量,也要敢于亮剑,善于消除阻碍乡村文化发展的负能量。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把抓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党建的重要内容,从理论武装、干部选配、工作机制、经费保障、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强支持和引导。基层党组织要加强思想文化动员,提高建设乡村文化的能力水平;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组建文化团体、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同时,完善党建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机制,通过创新党建活动形式,整合党建资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构建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新格局,增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群众的引导力、组织力和服务力。
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作为乡村社会中的先进分子,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修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形成良好乡村文化风尚、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广大群众更好理解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发挥这一重要思想对塑造乡土文化、涵养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应提高鉴别力和敏锐性,深入基层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等方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不断凝聚团结一心促发展、开拓创新求变革、攻坚克难破困局、精准务实谋思路的思想共识。
用好文化资源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现实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根本改善,但囿于自然环境、历史因素、现实条件等的差异,农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层次亟待丰富和提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深入挖掘并用好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精神力量。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体现着乡土社会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知识与经验,蕴含着应时守则、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父慈子孝、敬老孝亲、兄友弟恭、吃苦耐劳等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格,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应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农耕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并将之融入以生态文明、土地保护、粮食安全和乡村风尚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之中,弘扬时代新风、抵制不正之风,促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遵循,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凝聚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在广大农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主流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地区落地生根,推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增强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领悟力以及区分各种价值观的能力,在多样文化并存的社会生活中确立主导、谋求共识,构筑共同精神家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提升建设实效
实践中,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如顾“面子”不顾“里子”、重眼前不看长远等,导致实效性不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解决乡村文化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提高工作实效性,才能在文化建设中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归属感。
建立长效机制。探索行得通、做得实、长期管用的乡村文化建设制度机制,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提升农村地区文化平台建设水平,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步伐,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使农民群众能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
丰富内容手段。注重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等传播方式,将优秀文化融入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娱乐中,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乡村文化故事、传递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其更好了解党和国家政策,对良好家风、乡风、民风有更多认同。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探索“互联网+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模式,推动各类乡村文化实践活动持续开展。
夯实工作体系。一方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各类文化艺术单位和组织,为乡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在鼓励支持各级财政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的同时,拓展和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扶持实施重点文化工程,丰富乡村文化资源。
(作者:马玉娜,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团校党的群众工作教研部副教授)
(转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16日 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