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人格的现代性塑造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24-02-04
作者:
编辑:梅轶竹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人格的现代性塑造

胡献忠

  人类社会是基于物质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持续向前演进的,文化传统恰恰是贯穿于这一演进过程的核心精神。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其理性培育、品质提升都是在技术进步与文化传统“双轮驱动”的交错作用下实现的。一代又一代青年充当了实现技术变革和文化演进的重要载体。在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青年人格则经历保守性、被动性、依赖性模式逐渐转变为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力推进,将大力加速青年现代人格的塑造进程。

现代化将持续培育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精神风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力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首提“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内涵不断演进。

  进入新时代,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均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即“四化同步”为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要求,凸显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五个典型特征。

  细究外部大环境变迁与青年现代人格塑造的关系,可以发现三重逻辑:第一,广大青年紧跟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独立的同时,也实现着青年自身的独立;在解放社会的同时,也在解放青年自己。第二,广大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也在建设自己的家园;在开创社会新风的同时,也塑造着青年的灵魂。第三,广大青年在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体制和机制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人生境遇;在建构国家现代化的同时,也实现着人的现代化。

  1978年以来中国青年人格的现代性生成尤为显著,一批批青年在国家主导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从基本常识(生活常识、经济常识、社会常识:增加收入、拓展事业、改变命运)出发,作为最革新最活跃的社会细胞,嵌入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事务,锐意进取,创新创造,竞争意识、契约精神、法治理念、人文情怀、世界胸襟等一系列现代素养得到全方位磨砺和铸造。

文化基因是一代代青年现代人格塑造的基本底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成为人类文明的奇迹。这种历史连续性,不仅是理解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关键,更是理解未来中国的精神密钥。文明是文化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表现,任何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凝聚力、整合力、生命力。比如天下为公、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包容气度,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改革精神,等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凝练概括,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主体性指明方向。

  纵观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体现为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持续变迁。反传统在现代化启动阶段是必要的,否则就不可能为革新者开辟道路。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里所“反”的“传统”,是那些与时代进步相悖的文化理念和行为习惯,而不是全部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社会结构变迁的内在逻辑决定着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而只能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所以,文化遗产不能以现代化为由完全丢掉之后再重新建起,而应在现代化进程中加以保护与革新。因为文化不仅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补充要素,它本身就是现代化的必备要素。

  对于任何一代青年来讲,他们一出生就会处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交汇点,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只不过有的时代体现得更为激烈鲜明一些,有的时代则相对温和平静一些。时代虽然在演进,但一些根本逻辑和最核心的文化要义并没有变,这正是传统的奇妙之处。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增加,并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专业性和面广量大的特点。但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没有变,处事的基本原则没有变,青年成才的基本规律也没有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更为重要的是,青年一旦离开文化根脉的滋养,就如同断线的风筝,只能追着时尚走,跟着感官刺激走,把现象当本质,把热点当规律。一个时期以来,“国风”在青少年群体中大行其道,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古典审美精神在当代青年文化中得以重生的内在逻辑,深入思考“没有青年,历史无以延续;没有青年,现代化何以可能”的战略性问题,以利于更好地推动新时代青年以丰富多样的方式赓续中华文脉。

  在中华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青年现代人格的新时代塑造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民族精神正是由一个个社会人的精神价值融合而成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是形成新文化的重要路径。传统是随着时代不断生长的有机体,现代化的大变革必然要更新和发展传统。因此,继承传统不是复制传统,而是要超越传统。其实,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抛弃民族文化传统而走全盘借鉴的道路,但如不敢突破传统也不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不可能创新。明白这些道理,都将为青年现代人格塑造确定正确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那么,究竟什么才算是现代人格呢?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它首先必须与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的建设相适应。可以尝试做这样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涵盖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现代人格的主要内容。如果进一步理解,大致可以阐发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具有相对合理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自省能力等);有较强的法治观念、民主意识、契约精神;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思想解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吸取经验教训;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意志坚定,抗挫折能力强;勇于改革、创新、竞争,勇于超越他人和自我,追求卓越的目标,主体性得到相应发挥;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得到社会认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等等。

  如同青年的社会化过程一样,青年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永远在路上。这既指青年现代人格的修炼永无止境,更指一代代青年陆续登场,现代人格持续塑造的过程。文化强,则青年强;青年强,则国运昌。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起点上,被赋予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青年要珍视本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既不夜郎自大、妄自尊大,也不因循守旧、自我封闭,不断开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要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新时代青年应该以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世界各国文明,自觉做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中外文明融通的青年文化使者。总之,就是在中华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逐步实现青年现代人格的塑造,又以现代人格中的正能量助推中华现代文明建设进程。

  【作者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

(转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2月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