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讨
来源:光明网
日期:2023-12-04
作者:
编辑:梅轶竹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讨

郑伦

   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平台,教学内容与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更是一项提升教育效能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迫切需要思考如何在思政课中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文化的自信,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能够胸怀文化自觉,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联系

  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联系是一种紧密而深刻的关系,通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这种联系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塑造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特征。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情感态度,更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和自我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自信被视为对自身价值、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的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自信并非排他性,而是基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包容并尊重其他文化。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的认知,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开放态度。其特征表现为坚守文化身份认同,拥抱时代变迁,同时不断创新,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

  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互动关系。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有责任引领学生认识到文化自信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通过深入研究文化传统,学生能够在传承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思政课应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体会文化自信的实质,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变成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悟的具体事物。此外,高校思政课在培养文化自信方面需要贯穿全程,而非仅仅是某个阶段的内容。从大一到大四,思政课应该设计有机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在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的同时,能够逐渐形成对文化自信的全面认知。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时间,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应该注重渗透性和延续性,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讨

  设定明确的目标与指导思想。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应当超越传统的知识传递,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在融入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思政课的目标应包括: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应当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旨在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强调文化自信并非排他,要鼓励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对世界其他文化持开放态度。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探索教学素材与教学方法的创新。选用合适教育素材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因此应当注重素材内容的文化自信性。教育素材应包含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通过这些著作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要引入当代优秀作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教育创新还包括结合多种形式的素材,如影视、音频、互联网资源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多角度的呈现,教材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自信的多层次、多角度特性。为了更好地融入文化自信,传统的授课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思政课应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可以引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讨论中更深入地思考文化自信的内涵。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历史古迹等,通过亲身经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引入在线文化沙龙、网络讲座等,增加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构建多层次的大学思政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是思政课落地的关键环节。应设计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使其符合文化自信的理念。可以设计专门的文化自信课程,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历史渊源以及当代价值。要注重跨学科整合传统文化知识,与其他专业课程相互关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文化自信融入到专业发展中。要设计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自信的实质。在此过程中,实践与案例分析是检验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文化自信的体验。可以将学生组织到社区服务、文化交流等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感受文化的力量,增强自信心。要结合历史事件、经典文学、当代社会问题等,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自信对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估与展望

  成效评估与建议。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方面,可以设计问卷调查,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国际视野的开放程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可以得出学生整体的文化自信水平。同时,定性方面,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个别面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对文化自信的主观感受,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考虑到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对文化自信的培养两个方面。可以通过期测试、课堂互动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解程度。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小组活动等,评估学生对于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若有社会实践项目,要评估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以了解他们是否能将文化自信融入实际行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参与度。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在融入文化自信的思政课教学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一些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抱有抵触情绪,觉得与现代社会脱节。解决策略可以通过引入当代案例,展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现代性,并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文化的多元性。部分高校可能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源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解决策略包括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与文化机构、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由于思政课本身的性质,学生可能出于应付的心态参与课程,导致文化自信的培养效果不明显。解决策略可通过增加互动环节、设立小组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此,高校可以进一步深化思政课程体系,增设专门的文化自信课程,形成专题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自信水平,鼓励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文化研究等活动,以更好地引领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要定期对思政课程进行评估,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持续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文化自信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追求,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回应。在高校思政课中,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期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政课能够更好地发挥引领和塑造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创新,高校思政课将成为培养国家文化自信、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培养更多具有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郑伦,中央团校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党的青年工作,共青团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转自光明网 2023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