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评论】持续坚持引领凝聚青年 巩固扩大文化建设成果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21-12-09
作者:刘涵慧
编辑:王娟

  持续坚持引领凝聚青年 巩固扩大文化建设成果

  刘涵慧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十三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中,在文化建设方面,重点强调了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上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文化自信上的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持续坚持引领凝聚青年,进一步强化青年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培育共同精神动力,巩固扩大文化建设成果,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共青团的职责使命。

  以严密的逻辑为政治认同描绘理性底色

  在青年中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目的是培育政治认同,使青年高度认同党、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只有讲透彻才能说服人,严密的逻辑阐释,有助于推动青年获得理性政治认同。我们要吃透青年特点,用他们习惯接受的因果逻辑、对比逻辑做好理性认同引领工作。

  使政治认同建立在因果逻辑的基础上。“果”是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发展成就。当代青年务实,他们对突出的成就格外关注,这就让因果逻辑在政治认同中变得很重要。继续坚持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这些“果”,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因”,让伟大成就“开口说话”,进而使得青年能够产生理性政治认同。

  使政治认同建立在对比逻辑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在做好正面宣传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反面宣传的攻击,使青年在对正反两方面识别对比的基础上完成理性政治认同。既要教育青年识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也要精准揭露隐藏于舆论乱象中的“意识形态负面营销”,在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使真理愈辨愈明,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稳居指导地位。

  以有趣的方式让文化自信扎根千家万户

  当代青年的网络和时尚属性是文化自信引领工作思考的起点。挑战互联网难关,掌握时尚密码是对青年做好文化自信引领的关键。

  敲开互联网之门,把文化自信送到千家万户。党中央明确提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更是高达99.6%。如何争夺注意资源、获取话语权成了一道难关。共青团的引领凝聚工作以政治萌化、生活化为载体,推出了一系列有趣的文化产品,将国人自尊自信教育融合其中,吸引了青年的目光。下一步,在继续推出产品的同时,我们还要时刻关注来自弹幕、评论等区域的实时的、碎片式、反馈式的信息,并给予机智、幽默的回应引导,进一步捕捉青年兴趣,获取话语主动权。

  掌握流行密码,使文化自信成为潮流时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做的工作往往是前沿性的,操作的技术都是最先进的,吸收的观念都是最时尚的,简简单单做工作不会有成效,而是要下很大功夫。”从流行语到表情包,从二次元到“鬼畜”,从调侃文学到废话文学,共青团的引领凝聚工作努力紧跟青年时尚,很多好作品成为青年喜爱的爆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在坚持跟上时尚的同时,还要研究时尚流行的规律,预测时尚的未来形态,抢占时尚引领凝聚的先机,变“跟跑”为“领跑”。

  以可敬的形象铸就强大的精神动力

  引领凝聚青年是要让青年有坚定的政治认同和充分的文化自信,更是要让青年把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升华为理想信念,铸就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情动人,激发青年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道:“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 只有打动青年才能引领青年。投身革命伟业的先辈,闪耀理想信念光芒的伟人,耕耘在各行各业的精英……这些可敬形象的故事感人肺腑,有助于激发青年情感,以“震撼人心”的力量触动青年,激励青年。我们要继续塑造可敬形象,将其贯穿在思想政治引领的环节中,使党、国家、人民的可敬形象愈加深入人心,让青年的理想信念更坚定,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的精神动力更足。

  树立榜样,激励青年奋进。我们要把可敬形象树立为学习的榜样,不断扩大宣传,感动更大范围的青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还要进一步考虑到当代青年的特点,改进形象塑造和榜样树立方法。在塑造投身革命伟业的先辈形象的同时,也要塑造扎根复兴大业的后辈形象;在塑造伟人形象的同时,也塑造普通人形象;在塑造精英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奋斗青年的形象。这样才能拉进青年与榜样的距离,增进形象对青年的感染力,强化榜样引领力量。  

  (作者为中央团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