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青年要着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20-07-29
作者:
编辑:王娟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新时代青年尤其需要着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两本书,生动展示出习近平当年在厦门、宁德工作期间就体现出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和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广大青年要自觉从这些鲜活教材中学习领会战略思维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着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一、培养站得高、看得远的全局意识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基础在于全局意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观大势、谋大事”。习近平在厦门工作期间,开创性地领导制定了两个“最早”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宁德工作期间,“往往能够在务实的基础上把眼光放长远,以大气魄、大胸怀来规划全局”,明确提出“大农业”“大工业”理念,提倡搞“经济大合唱”。习近平“第一次走上市一级的领导岗位”的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对大势的把握能力和远见卓识,蕴含着高瞻远瞩、谋划全局的高超智慧。

青年如何培养站得高、看得远的全局意识?一方面站位要高。站位决定格局,站位决定胸怀。要断然拒绝“躲进小楼成一统”,高度警惕“佛系”思想的“诱惑”,主动关注党和国家大事要事,主动融入时代发展的浪潮,善于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培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意识。另一方面思考要深。思考的深度决定认识的高度。不能满足于“肤浅”的表象,更不能沉溺于“浮躁”的社会,而是要善于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练就“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能力。

二、提高突出重点、勇于创新的谋划能力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关键在于谋划能力。“一着棋活,满盘皆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只有找准突出问题,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创造性地进行谋划,才能实现战略突破。一是找准问题。习近平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广泛调研,到基层去调研,读地方志,向老同志请教,向各领域专家请教,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掌握各方面的详细情况,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找准关键问题。二是确定目标。在对闽东9个区县、13个乡镇、18个村、12家工厂电站及学校开展调研基础上,习近平明确了修建福温铁路、开发三都澳港口和建设中心城市是闽东的长期工作,“为宁德百姓谋取利益,首先要立足实际,确定阶段目标,先搞以吃饱穿暖为主题的摆脱贫困、脱贫致富。”三是敢为人先。在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习近平组织了100来人围绕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21个专题的研究,其中有4个是在全国首次提出。习近平对厦门、宁德发展的精准谋划,既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又富含开拓精神、首创精神,充分体现出超强的战略谋划能力。

青年如何提高突出重点、勇于创新的谋划能力?首先是勤于学习。新时代青年“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要下苦功夫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群众学习,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真问题。其次是规划人生。“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要抛弃懵懂的迷茫心态,积极主动地思考、规划、调整人生目标,体悟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坚定力量,在“规划—实践—规划”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谋划能力。第三,勇于创新。“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要勇于开风气之先,在汲取前人做法和智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提出方案。

三、练就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执行能力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核心在于执行能力。任何战略部署,都贵在落实和执行。若没有“久久为功”执行力的支撑,再美好的战略蓝图也无法绘制成功。习近平根据闽东实际提出“弱鸟先飞”的思路,要求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因地制宜地找准发展目标,脚踏实地积极干,长期不懈地干下去。继《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002年习近平又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对厦门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旦决定了就一定要做好”,“从不敷衍塞责、马虎怠慢,更不空喊口号、说说而已”,习近平一以贯之敢于担当、狠抓落实,深刻改变了厦门、宁德面貌,充分体现出一抓到底的战略执行能力。

青年如何练就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执行能力?第一,从小事做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高度警惕“眼高手低”,踏踏实实从做好身边的小事开始,逐步培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能力。第二,久久为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轻言放弃,不畏惧困难,而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求学和干事创业的实践中练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执行能力。第三,善于总结。“吾日三省吾身”,切忌不能一味地埋头苦干,尤其是不能被生活和工作中的琐事所困,而是要时时进行反思和总结,经常“回头看”,找问题、找差距、找目标,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向前看”。

(转载于《中国青年报》2020年7月23日第6版,作者王娟: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团校党群工作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