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这三本采访实录,从不同角度回忆了习近平同志早年在正定、厦门、宁德的工作经历。这段工作经历,正值习近平同志青年时期,既经历了从机关干部到基层县领导的从政起步,也经受了从冀中平原农业县到沿海城市经济特区的环境历练;既经历了从市一级副职领导岗位到主政一方地委书记的角色转变,也得到了从抓改革促开放到抓经济治贫困的实践锻炼,取得了卓越业绩,留下了感人故事,书写了青春奋斗篇章,展现了一位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的优秀年轻干部形象。
29岁,主动申请,来到基层;32岁,离开正定,厦门履新;35岁,勇挑重担,奔赴宁德……青年习近平的个人成长经历,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为当代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提供了光辉榜样和生动教材。阅读三本采访实录,对于年轻干部习近平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定力,印象尤为深刻。这种定力,既体现为“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立场坚定,也体现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坚定;既体现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思想清醒,也体现为“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度淡定;既体现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目标坚定,也体现为“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行动笃定;既体现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瞻远瞩,也体现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
风急雨骤时立得定,方显本色;名利得失前不动摇,才是正道。对于年轻干部而言,把握大势、坚定立场,恪守正道、保持定力,做到经得住考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稳得住心神,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成长,也关乎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定力从何而来?定力如何保持?年轻干部习近平用自己的工作实践给出了答案。
定力,源自“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如磐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从七年知青岁月开始,习近平同志就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并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始终保持对党忠诚、立场坚定。
定力,植根于“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崇高追求。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是习近平自从政之日起就确立的原则和追求。在正定,他说“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为自己考虑多了,就会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远”。正是凭借这样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工作有声有色,使正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刚到厦门,习近平同志就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这一信条,一直伴随着他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工作经历,并升华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思想境界和为民情怀。
定力,化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干部“如果急功近利、患得患失、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处事圆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或者搞自我包装、花里胡哨、花拳绣腿,那是没有前途的!”年轻干部如何避免短视、保持定力,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答案是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从百里之域的河北正定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厦门,再到“老少边岛穷”的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宁德,习近平同志以“着眼长远、谋划全局的战略思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和拥护。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现实教育我们,民族复兴的道路不可能一片坦途,必然会遭遇各种风浪挑战、面对各种艰难险阻。这个时候,尤其考验年轻干部的政治定力、战略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防腐定力。作为年轻干部,要自觉坚定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学思想,听教诲,铸定力,练本领,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作者:万伟伟,系我校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课程组成员)